70年钢铁制造(70年代钢铁产量)
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兴起背景和发展艰难的原因
1、背景:自然经济开始解体,外国的工业革命成果传到中国,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。
2、世纪80年代以后,中国官办工业从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工业。由于钢铁消费量的增加,近代矿冶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。1871年,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:安装吊车,铸造大型汽缸;购置3吨汽锤,锻造大车轴;建立拉铁(轧钢)厂,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~120毫米圆钢、方铁。
3、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发展近代军事工业,制造枪炮、战舰,大量输入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。1867年进口钢约8250t,1885年约9万t,1891年增加到170万担(约13万t)。进口钢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市场,使传统的冶铁业难以维持生产,而国内钢铁消耗量又不断增加。因此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。
4、原因: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,建立了中华民国,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。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,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,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。③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,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。
5、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是关键,大家知道中国的资本主义主要是纺织品等民生行业,而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制约了他的扩大和发展,代表近现代水平的钢铁,造船,汽车,机械等行业却是一片空白,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带来发展的艰难。
为什么日本是钢铁之都
煤、铁是重工业的来源,而且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上,世界许多主要钢铁工业中心,例如英格兰中部一些地区,美国五大湖-宾夕法尼亚州,德国的鲁尔区以及前苏联的克里沃罗格-顿巴斯等地,最初全是环绕“煤铁复合体”建立而成的。 美国的俄亥河畔的匹兹堡,常被誉为美国的“钢都”。
第一种说法:日本为了自己保证军工业的生产,日军竟然凭着自己的打压势力居然在中国的占领区内,把中国老百姓家门上的铜锁、铁环都给撬走了。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海洋国家,它的矿产资源、钢铁、橡胶、石油大多都是来自于进口。因此,在战争方面,日本是一个缺乏后劲的军事强国。
二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晚,钢铁工业的基础较差。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,日本好不到一万吨。日本战时钢的最高产量是1943年的765万吨,美国则超过8000万吨。二战结束后,日本钢铁产量下降到1946年的56万吨,但是就是这一个先天禀赋不足的国家,用来20多年的时间,居然发展成了世界钢铁强国。
中国钢铁冶炼业及世界钢铁冶炼业发展历史
1、这确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炼方法,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流传。炒钢、铸铁脱碳钢及铸造技术 西汉后期已创造了“炒钢”技术。这种技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的状态下加以炒炼,使铁脱碳成钢或熟铁。
2、古代炼钢以含碳量低的块炼铁或熟铁为原料,采用渗碳的方法炼制成钢(现在仍然使用此法),一种即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,在固体状态下脱碳制钢。战国时代已经采用了柔化处理工艺,将生铁进行脱碳退火,得到了脱碳不完全的铸铁脱碳钢件(李众:《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75年第2期。
3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我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,全国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。在苏联援助下,鞍钢、武钢、包钢等钢铁厂得以建设,形成了钢铁工业的“三大”、“五中”、“十八小”格局。随着“三线建设”的推进,西南、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、酒钢、成都无缝管厂等钢铁企业,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。
4、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,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。陶弘景说:“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”,北齐的綦母怀文“造宿铁刀,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,数宿则成刚”,说的就是灌钢技术。
5、因此,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、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。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,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。1978年,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,占世界钢产量的5%,居世界第4位。
6、从古铁器分析中,中国科学工作者,陆续发现了汉魏时期的球状石墨的铸铁工具多件,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。球墨铸铁是现代科技的产物,是1949年由英美学者发明的。经测定,西汉时期的石墨性状铸铁不逊于现代球墨铸铁的同类材料,这是冶铸史上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在汉代,钢铁业的发展通过多方面展现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
1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我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,全国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。在苏联援助下,鞍钢、武钢、包钢等钢铁厂得以建设,形成了钢铁工业的“三大”、“五中”、“十八小”格局。随着“三线建设”的推进,西南、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、酒钢、成都无缝管厂等钢铁企业,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。
2、新中国成立后,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,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、武钢、包钢等钢铁厂,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“三大”、“五中”、“十八小”的格局。 随着“三线建设”的铺开,在西南、西北建设了攀钢、酒钢、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,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。
3、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的冶金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。在沿海城市如大连、天津、上海等地,钢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,同时在包头、太原、武汉、重庆、攀枝花等地,建设了众多大型钢铁和相关辅助原料企业。这些地区不仅发展了黑色冶金,还带动了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行业。
4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钢铁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尤其迅速,沿海城市如大连、天津、上海等地建设了大型钢铁厂,同时内陆的包头、太原等地也发展了钢铁和相关辅助原料产业。黑色冶金的同时,有色冶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辽宁、黑龙江等地建设了电解铝厂和铝材加工基地,湖南、江西等地则成为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。
5、从1950年至1960年,新中国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。1953 年,我国在辽宁省鞍山市建成了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——鞍钢,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同年,我国在辽宁阜新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——海州露天煤矿,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